股票配资网址是什么
声明:本文内容根据权威医学资料及作者个人观点撰写,仅用于健康科普,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,若有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一到盛夏,啤酒销量直线飙升,烧烤摊、麻将桌、夜市里,几乎人手一罐冰镇啤酒。喝着冰啤酒,吃着烤串,一口下去冰爽透心凉,仿佛连暑气都被赶跑了。
舒服归舒服,很多人喝着喝着就上了医院的病床。喝啤酒到底能不能解暑?喝多了会不会伤身?医生反复提醒的“七个注意”,到底是哪七个?
答案其实早就摆在那了,不少人不是不知道,而是觉得“没那么严重”。但事实是,啤酒喝错了,轻则肠胃出毛病,重则引发心脑血管疾病,甚至猝死。
别以为说得夸张,看看急诊科每年夏天的接诊记录就知道,很多问题都和“喝啤酒不当”脱不了干系。
高温天里,每天都有不少人因为“喝了几瓶啤酒”出现急性胃炎、发作、高血压飙升等情况,甚至有些本身有基础病的人,喝着喝着就突然晕倒了。
有人会反驳:“喝酒喝了一辈子,怎么现在才说有问题?”问题是,天气变了,身体也变了,年轻时能扛的,现在未必还能扛。
先说一个最常见的事——啤酒解暑。
很多人觉得,天气热出了一身汗,来一罐冰啤酒,爽翻了!但医学上早就明确:啤酒不仅不能解暑,还可能加重中暑风险。因为酒精会扩张血管,短时间内让人觉得凉快,其实这是“假凉快”,身体的水分、电解质反而流失更快。
尤其是冰镇啤酒,温差一大,肠胃直接“罢工”。
很多人不信,觉得自己喝了几十年啤酒也没事。
但人到中年以后,身体的代谢功能本来就在逐渐减退。酒精的代谢速度比年轻时慢了很多,再加上高温天本身就让心脏负担加重,一不小心就可能出事。
心率加快、血压波动、脱水、甚至诱发心梗,这些都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。
再来说说“空腹喝啤酒”。不少人下班回家,饭还没来得及吃,先开瓶啤酒“解渴”。
但医生提醒:空腹喝啤酒是对胃最直接的打击。啤酒中的二氧化碳和酒精会刺激胃黏膜,容易诱发胃炎、胃溃疡,胃酸分泌紊乱之后,吃什么都不舒服。
特别是老年人,本来胃功能就退化了,一口冰啤酒下去,肠胃直接“崩盘”。
说到这里,有人可能想问,那是不是喝点常温啤酒就没事了?真不是这么简单。啤酒本身就是发酵饮品,含有较多嘌呤。
对于痛风、高尿酸人群来说,喝啤酒简直就是“火上浇油”。很多人夏天一高兴,啤酒一瓶接一瓶,第二天脚踝肿得鞋都穿不进去。
医生一问才知道,前一晚喝了六瓶,配了一盆小龙虾。
啤酒和海鲜、烧烤的“黄金搭档”组合,是不少人夏天的标配,但这对中老年人来说,简直是“慢性炸弹”。这类食物高脂肪、高盐、高嘌呤,再加上酒精刺激,非常容易诱发消化不良、痛风发作、肝功能异常等问题。
尤其有和糖尿病的人,这样吃完一顿,血压血糖都要上天了。
还有一个被忽略的真相是:啤酒虽然度数低,但喝多了一样伤肝。很多人有个误区,觉得啤酒度数低,不算“真酒”。
但别忘了,啤酒容易喝多。几瓶下肚,摄入的酒精量可能比一杯白酒还多。
而肝脏解毒能力有限,尤其是中老年人,本身肝功能就有所下降,经常“啤一顿、啤一顿”,时间一长就可能发展成酒精性脂肪肝,甚至肝硬化。
说到这儿,有人可能会说:“那我不喝多,每次就喝一瓶行不行?”问题又来了,酒精和药物之间也可能产生“化学反应”。
不少中老年人都有长期吃药的习惯,比如降压药、降糖药、抗凝药等。酒精可能会影响这些药物的代谢,甚至加重副作用。
比如阿司匹林本身对胃有刺激作用,加上啤酒,胃出血风险大大增加。
不光是胃和肝,长期大量喝啤酒还会影响男性激素水平。不少中年男性出现“啤酒肚”,其实不只是热量堆积的问题,酒精可能扰乱内分泌系统,影响睾酮分泌,导致脂肪堆积在腹部,肌肉流失,甚至伴有勃起功能障碍等问题。
外表看起来只是胖了,实际可能是身体在悄悄“抗议”。
有些人觉得“我喝酒不超过三瓶,应该没啥事”。
但殊不知,每个人的酒精耐受程度不同,尤其上了年纪后,身体对酒精的敏感性增加。即使是同样的酒量,对一个50岁的身体和一个30岁的身体来说,影响完全不同。
老年人酒后跌倒、意识不清、夜间心律不齐的事件比比皆是,真的不是小事。
还有一个冷知识,不少人喝完啤酒后频繁上厕所,觉得“这不挺好吗?排毒了嘛”。但其实这反而是身体在加速脱水。
酒精本身会抑制抗利尿激素,导致尿量增多。夏天本来就容易出汗,再加上频繁排尿,很容易造成电解质紊乱、低钠血症等问题。
严重时甚至会出现意识模糊、肌肉抽搐。
再提醒一句,糖尿病患者喝啤酒尤其要小心。啤酒里不光有酒精,还有大量的糖分。
很多人以为只有甜饮料才升血糖,其实啤酒的“隐藏糖”也很猛。喝完后血糖快速升高,胰岛素调节不过来,导致血糖波动剧烈。
有些人喝酒前不吃东西,血糖反而骤降,一夜之间诱发低血糖昏迷的案例也不少。
总结一句,啤酒不是不能喝,但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。
尤其上了年纪后,身体的每一次“放纵”都可能是健康的“透支”。高温天本就让心脏、血压、肝肾等系统负担加重,再加上酒精刺激,真的不适合“想喝就喝”。
很多人觉得“喝酒是享受”,但享受的代价,往往要等到生病时才知道有多贵。
啤酒虽好,可别贪杯。
喝之前先想想:有没有高血压?是不是在吃药?痛风是不是还没缓过来?这顿饭有没有太多海鲜?最近有没有头晕心悸?这些都不是小问题,而是决定能不能“安全喝”的关键点。
医生不是反对喝酒,而是希望大家能喝得安全、喝得有节制。不是不能喝,而是要知道怎么喝,什么时候该停,什么人该避。
啤酒是朋友,但不懂分寸,它也能变敌人。
高温天,口渴的时候,先来杯温水,别急着开啤酒。真的想喝,控制量、避开空腹、别配重口味食物、注意身体信号,尤其是有慢病的朋友,别拿一时的爽快,换一身的毛病。
身体是自己的,健康没人能替你守。
有些事年轻时不在意,老了才知道,那些不当回事的小习惯,才是最伤人的。
参考文献: [1]王莹,杨文英.啤酒摄入对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进展[J].中国食品卫生杂志,2023,35(2):215-220. [2]刘晓红,陈立群.酒精摄入对中老年人健康影响的研究分析[J].中国公共卫生,2022,38(4):478-482. [3]张建国,李艳.啤酒消费与痛风发病关系的流行病学调查[J].中华风湿病学杂志,2024,28(6):401-405.
卓信宝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