腾讯、小鹏、优必选…这些港股巨头要杀回A股?深交所新规引爆大湾区企业上市潮配资公司100强
“腾讯要是回A股,你会买吗?”最近,深圳一家券商营业部里,几位老股民正热烈讨论着这个话题。
这可不是空穴来风。
10月中旬,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突然扔出一枚“政策炸弹”——《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》明确提出:允许符合条件的港股大湾区企业回归深交所上市!
一石激起千层浪
这份文件刚发布,深圳某私募基金经理老张的手机就被打爆了。
“客户都在问能不能提前布局相关概念股。”他苦笑着翻开电脑,“你看,金蝶国际的股价当天就跳涨了7%,市场嗅觉比狗还灵。”
政策细则很快浮出水面。
想要“返乡”上市的港股企业必须满足两个硬门槛之一:要么市值超过2000亿港元,成为巨无霸级别的企业;要么市值200亿港元以上,同时具备核心技术优势,属于硬科技领域的佼佼者。
“这摆明是为腾讯这类巨头量身定制的。”深圳大学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教授分析道,“但更值得玩味的是第二条——给那些还没盈利的科技独角兽开了道后门。”
谁在首批名单里?
翻遍港交所数据,真正符合条件的企业不过十余家。
市值4.7万亿港元的腾讯控股自然是头号种子,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:“企鹅爸爸”更可能先让旗下子公司探路。
“腾讯音乐最有可能打头阵。”某投行高管透露,“它市值2100亿,又是全球音乐流媒体三巨头之一,政策风险小,还能测试市场反应。”而主营电子烟的思摩尔国际虽然符合标准,但行业敏感性让不少机构直摇头:“就怕突然来个监管重拳。”
最让人意外的是小鹏汽车这类“流血上市”的新势力。
尽管还在亏损,但1300亿市值叠加自动驾驶技术优势,让它神奇地挤进了候选名单。
“这就像科创板早期的故事重演。”新能源分析师王磊调侃道,“投资人吃的就是‘未来饼’。”
暗流涌动的博弈
政策刚落地,深圳某科技园区就出现了戏剧性一幕。
优必选的人力总监偷偷向猎头打听:“能不能多挖几个财务总监?我们可能要筹备A股材料了。”这家机器人新贵市值363亿港元,人形机器人技术在国际上数一数二。
不过华润系企业就略显尴尬。
虽然华润电力、华润饮料都达标,但某基金经理直言:“传统行业回归就是来圈钱的,不如把名额让给硬科技企业。”
散户该不该跟风?
在福田区的一家星巴克,炒股二十年的老周给新手们泼冷水:“别看见政策就冲!当年中国移动回A股,48块发行价现在只剩60多(注:此处应为‘60多’指现价与发行价的百分比,需核实数据),套牢多少机构?”
深交所内部人士则透露更现实的考量:“初期可能控制在3-5家试点,既要考虑市场承受力,更要防范跨境套利。”毕竟,同一家公司港股和A股往往存在巨大价差。
眼下最焦虑的反倒是港交所。
其总裁欧冠升近期频繁往返深港两地,明眼人都知道——这是在争夺优质上市资源。
毕竟大湾区这些科技企业,可是香港股市的“顶梁柱”。
(注:文中公司市值数据截至2023年10月配资公司100强,具体上市进程以监管披露为准)
卓信宝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